妙笔文学网app_妙笔文学网功名路_科举-每日速递
1、(1)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
2、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
(相关资料图)
3、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
4、常用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反复、比拟、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
5、例如,比兴手法是从《诗经》《楚词》以来形成的艺术传统,使用极为普遍,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平常事物中寄托别一番深意。
6、请看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7、 络玮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8、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9、 美人如花隔云端。
10、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11、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12、 长相思 摧心肝。
13、 从字面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苦情,后半部分写的是一场梦游似的追求,似乎表现的是男女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是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14、 (2)知人论世 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15、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
16、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
17、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18、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19、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20、”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
21、例如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鸣。
22、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23、起来独自绕阶行。
24、人悄悄,帘外月 胧明。
25、 白首为功名。
26、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27、欲将心事付瑶琴。
28、知音少,弦断 有谁听? 此词情调低回蕴藉,与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调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相比,区别极大。
29、有人评述这两首词,认为《满江红》情调高昂,远胜于《小重山》。
30、缪钺先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中肯地指出二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并且赋诗提醒读者:“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
31、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32、” (3)从形象切入 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
33、譬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
3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5、”把愁喻为“一江春水”。
36、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将愁比喻为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和漫天的细雨。
37、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8、”形容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
39、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40、 (4)联系语境 语境指言语交际的环境,其范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环境,即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41、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
42、阅读脱离语境,理解就非常困难。
43、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44、“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6、对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怎么理解?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于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经开始凋落。
47、有人进一步联系第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
48、还有人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
49、又有人认为,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景况凄凉,但唐皇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50、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
51、还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合起来,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
52、上述理解都不错,但深浅大不相同。
53、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有的人理解得窄,有的人理解得宽。
54、由此可见,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55、” (5)借用联想和想象 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
56、”“欣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
57、例如,赏析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语,李思敬是这样展开想象的:“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再把眼光投向窗外,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飘着东去的航船。
58、……这又是一个合乎透视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竟如泊在门中。
59、”至于读诗生发联想,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60、……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62、” (6)比较 把两首诗摊开来,语言、手法、风格、思想、情调,再加上作者的身世、修养、趣味,逐一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
63、比较有两种形式,综合比较是将两个对比物多个方面甚至所以方面进行比较,单项比较仅就某个方面进行比较。
64、清人施补华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65、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66、比兴不同如此。
67、”这是比较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
68、也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拿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进行比较;还可以比较不同时代诗歌的总体特点,例如比较唐诗与宋诗;也可以比较不同民族的诗歌特点,例如比较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差异。
69、虽是以古诗为例,但这个欣赏方法读任一诗歌都适用。
70、关键要多读多感观,才能有切身体会。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