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键对键”,不顾“面对面”?刹住“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App刷个遍,问题没解决几件”“忙着‘键对键’,不顾‘面对面’”“‘群里吼’代替‘实地走’”……
这是当下“指尖上的政务”面临的一些问题。
【资料图】
生活在“指尖时代”,我们办事儿越来越离不开一面“屏”、一张“网”了。
“指尖上的政务”,一方面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动动手指就能办,提高了效率,赢得了点赞;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电子衙门”“半吊子信息化”“做样子信息化”等新形式主义,过多过滥的微信群、钉钉群、手机App,花样翻新的打卡签到、积分排位、拍照转发,增加了基层负担,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应当如何杜绝?咱们一起说道说道。
一
推行“指尖上的政务”,初衷是为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但是一些工作“走了样”,苦了基层、累了群众、浪费了资源。常见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装点门面”型。比如,有些部门砸重金打造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看上去很是高大上,实则应用性不强,平时锁在屋里吃灰,只有在接待领导、迎接参观或检查的时候才开机露个脸。
“脸好看、事难办”型。比如,有些群众在网络问政平台反映问题后,收到了“套路”式的答复——“来信收悉,高度重视”“感谢关注,正在积极推进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感觉答复了,却又没完全答复。“电子衙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有时候事却不办。
“中看不中用”型。比如,某个家庭医生App,原本是为了方便农村老人进行网络预约,由基层医护人员按需提供服务,但现实是很多农村老人只有“老人机”,不会用智能机,反而增加了预约难度。初衷好是好的、需求有是有的,可惜不实用。
“浓妆艳抹”型。比如,最近,“基层教师‘累死’在防溺水的形式主义工作中”登上了热搜。防溺水教育必不必要?十分必要。教育形式重不重要?十分重要。但是线上线下“花样”过多,只会让老师、学生、家长深感折腾。原本“素颜”就很好,画点淡妆也适宜,却非要浓妆艳抹,空耗时间精力,不仅效果打折扣,还耽误别的事儿。
“线上线下两张皮”型。比如,搞了线上的信息化,还要搞线下的纸质表。“摆弄手机大半天,几十条信息填进去,结果台账、报表等纸质材料照样要留痕,操作App完全成了额外负担。”有些基层工作人员把这种情况称为“半吊子信息化”“做样子信息化”。
“滥用指挥棒”型。比如,“问题上报:发现一个塑料瓶。解决方案:清理该塑料瓶。”有些政务App过度追求留痕,要求基层每月上报问题、录入信息不少于多少条,日日打卡、月月排名,只重数量、不重实际。滥用评价指挥棒让一些基层工作“流于形式、困在指尖”。
“远程遥控”型。比如,有的干部为了完成调研任务,总想走捷径,坐在办公室提出一堆要求,让“下面的人”传材料、传数据、传分析、传对策。这种“遥控”式调研很容易脱离基层、脱离实际。
二
“指尖上的政务”为何“长歪了”?
一是利益驱动。主要是不正确的政绩观使然。
比如,制造政绩。政绩应该是干出来的,但是干出政绩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可是,有的人既不想下苦功夫干事,又想尽快出政绩,形式主义就成了“捷径”。只干容易出彩的、容易被领导看见的,之前提到的“装点门面”的大数据平台,不就是这样搞出来的嘛。
比如,规避责任。如今,问责制度不断健全,这本来是为了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工作更好落实。可是,有的单位为求自保,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形式主义就成了“万金油”。“感觉答复了,却又没完全答复”,这种“打太极”式的政民互动,不就是典型嘛。
《新形式主义》新华社发勾建山作
二是考核驱动。考核是指挥棒,如果指挥棒“指歪”了,工作就跟着“走样”了。
比如,重面子,轻里子。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中,片面地把政务App的使用成效,等同于下载量、粉丝量、投票量、信息录入量、问题上报量等。在考核上重流量“面子”、轻效能“里子”,“发现一个塑料瓶,清理该塑料瓶”这种徒增负担的留痕,不就源于此嘛。
比如,只对上,不对下。有些政务App存在一堆bug(缺陷),只管“有”、不管“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上级更有话语权。三是技术“负能”。技术本为“赋能”,但如果不切实际,就会变成“负能”。比如,技术不够成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研究数据显示,全国地级市的政务智能问答系统,仅有10.7%的“智能客服”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问题,多数“客服”并不智能,给人一种“答非所问”的体验。比如,设计不够友好,使用门槛高。有些政务平台模块设计过于复杂,不少办事群众在里面“迷了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办事渠道,影响使用率。
三
那么对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咋给它“扳过来”呢?
一是放到“应用市场”中,让用户“打分”。
“指尖上的政务”不能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要建好评价体系,好不好用,让用户说了算。经得起“应用市场”检验的工具,才有生命力。
用好考核指挥棒,在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一款App要不要建、怎么建、建成啥样,要多听群众和基层意见,让他们多多参与到规划建设、运维管理、评价监督的全过程、全周期中。
二是及时修复bug,优化用户体验。
没有一款工具一面世就是完美无缺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指尖上的政务”也是如此,对于群众反馈的形式主义“新变种”,要做到“露头就打”“及时叫停”。
比如,市长信箱、在线问政、民生在线等是很多群众喜爱的政民互动工具,不过“套路式”互动等形式主义令人反感,必须改进。
三是精简“指尖”事务,还给“脚尖”时间。
线上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指尖上的政务”也只是政务的一部分。
微信群里“收到”不等于“办到”了,文件转发了不等于工作落实了,App里留痕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线上“花样”多了不等于群众满意了。
“指尖”不能替代“脚尖”,要大兴调查研究,对于“指尖上的事务”,能精简的要尽量精简。这样才能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手机里、电脑上解脱出来,推开门、迈开腿,到群众中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中去。
“指尖上的政务”为的是带来“指尖上的便利”,而不是负担;“屏对屏”为的是让群众“少跑路”,而不是在政民之间竖起“一道墙”。刹住“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歪风,给基层工作人员“松绑”,对群众以真诚替代“套路”,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实处、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