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是实验还是人性?行为主义认为对学生的行为迅速做出反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却给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音乐会即将开始,著名音乐家皮埃尔却接到母亲逝世的电话。强忍着亡母的悲痛,皮埃尔坚持完成演出后,匆匆奔赴母亲的葬礼。雨夜,一位意外访客到来,交给皮埃尔一本棕色的笔记本。俩人共同打开了对“池塘之底”的回忆。
电影画面开始变得灰暗无光,暗示这并不是什么愉快的记忆。
1949年1月,一个“在所有领域里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确信自己人生的最低谷将要来临”的中年男人,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他叫马修,是这所学校的新学监,曾经是一名音乐教师。
一群缺乏家长关爱的野孩子,脸上没有笑容,眼神空洞,第一次看见马修便取笑他“秃子”、“光弹头”。门卫马桑大叔被孩子们的恶作剧弄伤了眼睛,冷酷无情的校长随便找了个替罪羊惩罚,前任学监着急离开,整个校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第一节课的恶作剧见面礼相当有份量,当赶来救场的校长提出要惩罚学生的时候,马修心有不忍,替孩子们掩饰过去。当然,他也并没有完全放任孩子们的行为不端,要求恶作剧肇事者盖勒莱克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给了“天使面容,魔鬼躯体”的莫朗奇一个下马威,并让孩子们写下心愿卡。疲惫不堪的第一天终于结束了。
第二天早上,马修去看望受伤的马桑大叔,医生抱怨马桑大叔对这些孩子太有耐心,善良的马桑大叔却说这些孩子“有点可怜,需要理解”。马修这边在向校长请求取消娱乐令的禁令,那边孩子们却偷他的乐谱。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契机,让马修发现了孩子们喜欢音乐,于是有了合唱团的念头。
学校的校长死板地执行“行动-反应”原则,认为惩罚是孩子犯错的唯一处理方式,却忽略了赞扬认可也是“行动-反应”原则的一部分。与校长的教条主义不同,马修老师能够沉稳宽容地处理孩子们的问题。马修很有耐心地逐一听孩子们唱歌,并按高中低音给他们分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席之地。一天,莫朗奇的母亲来看望儿子,马修掩盖他被惩罚的事实,只是告诉他母亲他去拔牙了。同时,他也发现这个十分调皮的学生音色极佳,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特地在合唱团里给莫朗奇安排一段独唱。莫朗奇仍然会调皮,新来的蒙丹也四处挑事,但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们正悄悄发生着变化,情况似乎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高潮部分在4月,那是一段相对快乐和平静的时光。马修认真指导着孩子们,孩子们的眼里开始有光,自信而坚定,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平时明哲保身的同事、冷酷自私的校长也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电影的明暗色调和音乐节奏处理得恰如其分:画面由令人感到压抑沉闷的暗色调,向温暖明亮的暖色调过渡,结合孩子们如天籁般的声音“...在灰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揭开春的序幕…”一切都令人感到舒适愉快,如沐春风。
浪漫是法国人的天性,不得不说,莫朗奇的母亲真的很美,马修老师陷入了短暂的单恋。
不久之后,蒙丹被诬陷偷钱,被警察带走的时候,蒙丹朝马修老师神秘地笑了一下。为后面纵火埋下了伏笔。
合唱团越来越出色,连伯爵夫人也来参观“池塘之底”,校长趁机邀功。马修老师对闹情绪的莫朗奇先是进行冷处理,演唱过程中出其不意地把指挥的手扬向莫朗奇,时机恰到好处。在莫朗奇的眼中,马修老师“突然读出了许多东西,骄傲、宽恕后的快乐,还有感激”。
有了晋升的材料,校长积极向上捞金。不料乐极生悲,寄宿学校发生纵火案。万幸的是马修带孩子们去森林玩躲过一劫。这或许是蒙丹对马修老师善良的回报吧。
影片最后,马修老师为此被辞退,带着佩皮诺离开了。善恶终有报,校长也被举报解雇了。莫朗奇被妈妈接走,后来进了里昂音乐学院,从此世上多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的教育,是心灵的互相碰撞,最终成就彼此。